南充咖啡色拉布拉多?
据传,一成都人到南充出差,吃完饭问服务员:“这里有咖啡吗?”服务员“嗯”了一声。成都人又问:“拉不拉?”服务员又“嗯”了一声。成都人问三遍,服务员每一遍都不一样,成都不错人觉得很神奇,第二天带来了好多亲朋好友一起看服务员“嗯”。
网友调笑,这种咖啡叫“恩恩咖啡”或者“巴巴咖啡”嘛。也有人说,成都是拉丁美洲的首都,拉丁美洲的语系是以西班牙语系为主的,所以咖啡叫sí,拉美人民都说sí。
那么,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?其实是一种口语化的用法。汉语中的“是”,同拉丁语的"es",英语的"is"同源,古人通过对比发音发现三者相似,故"是"借用了拉丁语的"es",即主语在谓语"是"面前所指的人或事物。
“是”作为代词,最早指此指代上文提到的或经常提到的某人或某件事物。口语中,有时为了强调,将“是”字重复,如:“这就是我们的校长”,可以重读“是”字,译为“这就是我们那位胖校长”。汉代扬雄《方言》中记载:“凡举大臣,必曰是某子。”即:凡是说某人可做某官时,都要说这个某子“是”那件官职所不可或缺的才德和能力。
到了近代,汉语中“是”字用的范围更广了,有的可以用在名词前面,“这盆花是姐的”;有时用在名词和名词之间,“他是我的同学”;还有的时候,用在动词和谓语之间,“要把这壶酒喝了是”(也作“得是”)。
现在,人们习惯在前面加一个“否”字,“不一定”讲“是”或“肯定”不是,是习惯的逆反。所以,“不一定”是“是”的非规定性变体。“是否”连用,书面语里很少见到,一般只说“是”或“不是”。“是否”连用在口语中常常是用来问句,意在探询他人意愿,即“想不想”“要不要”“肯不肯”等等。
那么,“是”和“否”为什么会发生变调?
为了区别用法,在口语中,前一个“是”变为上声(sĭ,上声即第三声),后一个“是”变为阳平(sī,阳平即第一声)。
“是”还读shì,有四种语法功能:
1. 判断词。指人或事物,可解释为“是”或“正确的”。如“我是中国人”;“你这种说法是不对的”。
2. 形容词后缀。多用于名词或形容词,有“具有这一类性质”的含义,相当于“地”。如“有趣(的人)”“快乐(的氛围)”。
3. 表强调。用在否定词前面,加强否定语气。相当于“实在”“确实”。如“不是不相信你,实在是事出有因”。
4. 代(指)。用于名词前,代(指)这类事物。有时用作主语,有时用作宾语,也可用作定语。如“这是你的书吗?”“是的,是你的。”